畜牧养殖常见误区:忽视品种选择、过度依赖抗生素、忽视环境调控、饲养密度过高
作者:茶乡老农•更新时间:20小时前•阅读2
“艾维茵500”肉鸡凭借其出色的增重性能、强大的抗逆力和卓越的产肉能力,在我国养殖户中越来越受欢迎。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父母代客户常犯的一些误区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体重控制上的误区
1. 早期体重监控的误区
种鸡第1周是自由采食,但很多养殖者在第2~3周龄的饲料基本不控制,认为体重越大越好。然而,公鸡3周龄末体重已达到1千克,过分追求胫骨长度,为后期体重控制增加了难度。母鸡3~4周龄时,体重达到600~700克,给4~10周龄的体重控制带来了很大压力。早期过度强调体重增长,会给后期的体重、均匀度和死淘控制带来麻烦。因此,在育雏早期就要适当控制体重,摸索出育成期合适的料量、光照,为鸡群的体重控制奠定良好基础。2. 5~11周龄体重控制的误区
这段时间,大部分手册和文章都要求严格限饲,不允许体重超标。但实际上,体重涨幅过少也会给鸡群造成强烈的应激,均匀度也很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体重调控是允许的,但指望通过限饲完全弥补错误是不现实的。体重的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进鸡的第一天就要认真落实。3. 12~15周龄体重控制的误区
这个周龄千万不要试图再将超重的鸡群拉回到标准,也不要急于赶上标准。13~25周体重决不允许下降。4. 16~20周龄体重增长控制在35%~37%,不是越多越好
许多客户认为增重越多越好,有的客户16~20周龄的体重增幅超过40%甚至45%以上,导致开产以后双黄蛋比例高达5%以上,脱肛鸡只也很多。5. 21~25周龄体重控制的误区
由于与饲养其他品种的要求不同,客户在此阶段总是习惯性地多涨料,不敢控制饲料,怕影响鸡只发育,涨料幅度比较大,导致体重增幅过大,超标准200~300克经常是这段时间发生的。从20周龄开始,每周饲料涨幅原则上在1~3克/只/日,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涨料超过3克/只/日。二、光照管理的误区
1. 育成期光照管理
过去育成期强调光照强度越低越好,光照强度不得高于5LUX,而AV500手册要求5~10Lux,鸡舍内比较亮,几乎不用转换视线就可以看清鸡舍内景物。科宝肉种鸡对于育成期光照有一定的要求,5~8Lux的光照强度对于鸡群的发育有促进作用,在光刺激前相当部分的种鸡鸡冠、肉髯已经发育,变红。但是很多客户表示不愿意接受,还是采用传统做法,这样做的危害主要是开产晚,光刺激后见蛋晚,见蛋后产蛋增长缓慢。2. 光刺激的误区
对于光刺激,由于前几年各个厂家都要求晚加光、晚光刺激,165日龄甚至170日龄加光的客户在增多,可是大家忽略了晚开产导致的整个产蛋周期少产蛋,后期合格率低的问题。因此建议客户在加光评估后,最晚光刺激时间不要晚于168日龄。根据对比试验结果,晚加光7天少产3~5枚种蛋。当然21~22周体重达标但体况没有准备好,过早光刺激也会导致推迟开产,同时加光后能量用于体重的增长而不是生殖系统的发育又导致加光后体重超标更多。三、饲料营养上的误区
1. 饲料营养和育成、预产饲料的误区
饲料营养水平,根据美国科宝营养专家推荐,饲料需要能量蛋白平衡,例如:计算育雏开始阶段饲料所需粗蛋白,假设需生产2860大卡/千克代谢能的饲料,那么该饲料中所需粗蛋白含量应该是2.860×6.630%=18.96%。详见科宝推荐营养水平含量%)。 原则上,只要鸡群发育正常,不用使用预产料。当然光照刺激前,可以给那些体重不足或者生长发育不理想的鸡群使用预产饲料,以达到理想的鸡群发育结果。2. 产蛋期饲料管理的误区
由于肉种鸡蛋重比较大,因此产蛋期要控制饲料营养,特别是鸡群蛋白质的摄入量。在现场实际操作中,2 860千卡/千克代谢能,粗蛋白16.5%,高峰料160克/日/只,按照“缓”降料的原则,40周龄蛋重就接近70克。因此我们推荐产蛋期饲料能量2 750~2 800千卡/千克代谢能,粗蛋白15.0%~15.5%,经过技术服务人员的技术指导,能够在65周龄时控制蛋重在70克以内。四、限饲方式上的误区
如果对饲料控制不严格,非常容易超重,而超重对于该父母代品种来说,后果就非常严重。因此,很多客户限饲执行的非常严格,隔日限饲-4、3限饲-5、2限饲使用上,总是把限饲方式的转换用到极限。4-3限饲甚至用到18、19周龄,导致育成期鸡群腿病多,消化道问题多,死亡量大,有些客户反映这方面死淘超过2%。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适时转变限饲方式,解决好喂料问题,解决好布料的均匀一致问题,才会真正做到体重控制,为我所用。五、公鸡管理和公母配比上的误区
1. 公母混群时间和光刺激时间
公鸡的光刺激要与母鸡同时进行。公鸡性成熟过早会造成母鸡拒绝交配。 通常在21~22周开始将公鸡和母鸡混群。混群可以一次混入或分两次混入。一次混入时,在21~22周,按照每100只母鸡11~10只公鸡的比例混入,在以后每周及时淘汰病弱和有缺陷的公鸡,在25周末每100只母鸡保留8.5只公鸡。分两次混入时,第一次在21~22周挑选发育良好的公鸡,每100只母鸡混入5~6只,其余的公鸡在开产之后再陆续混入,届时的比例为每100只母鸡配套8.5~9只公鸡。必须注意的是:公鸡的比例不是越高越好,公鸡过多会出现交配过度而使母鸡拒绝交配,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母鸡不下地板就是拒绝交配的一种表现。 公鸡体重超过母鸡太多也会造成母鸡拒绝交配。因此我们建议将体重大的公鸡与体重大的母鸡相配,体重小的公鸡与体重小的母鸡相配。保证公鸡和母鸡的性成熟同步以及公母鸡体重之间合适的差异,这对母鸡接受公鸡交配和交配的有效性都有帮助。在20~40周龄之间,公母鸡体重的差异应该为600~700克,40周以后为700~1000克2. 要定期淘汰混群后的残次公鸡
我们往往在公母比例不足或者担心公母比不足时,不敢或者不愿淘汰残次公鸡,这样的结果就是受精率受到更大影响。从现场经验和实际结果看,公母比1:12~13不会影响受精结果,当然前提是大群公鸡都是“正常工作”的。3. 混群后不敢给公鸡饲料
由于肉鸡育种工作向着宽胸型方向发展,公鸡的增重潜力增大,公鸡变得越来越容易超重,体型也很容易变得不平衡。在混群后,饲养管理人员非常担心给料太多鸡群超重,而往往导致公鸡严重“缺料”、营养不足。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