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药在防治鸡包涵体肝炎中发挥显著作用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鸡包涵体肝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这种疾病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不仅影响了鸡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兽药厂家和中兽医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并研究保肝的观念,并研发了一些保肝中药制剂。下面,我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中兽药在防治鸡包涵体肝炎中的作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鸡包涵体肝炎的基本情况。鸡包涵体肝炎是由禽腺病毒E种引起的,其特征性病变是肝脏苍白、质脆、肿胀,肝脏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临床上,鸡包涵体肝炎的发病率并不高,但死亡率可达10%甚至30%。这种疾病多见于3~7周龄的肉用鸡,但也可能发生在7日龄至20周龄的鸡身上。 针对鸡包涵体肝炎,中医辨证认为,该病属于湿热病中的伏暑病,具体表现为阳黄之证。在中医治疗中,应采用清热利湿之法,如栀子柏皮汤、王氏连朴饮、黄芩滑石汤或甘露消毒丹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不可盲目使用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茵陈四逆汤等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并不适用于阳黄之证。 那么,如何合理使用鸡的保肝中药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熟悉中医关于黄疸的经典理论。中医对黄疸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内经》时期,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了解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中药治疗鸡包涵体肝炎。 2. 明确黄疸的成因。中医认为,黄疸的成因主要有湿热和寒湿两种。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鸡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3. 区分脾黄说与胆黄说。脾黄说认为,黄疸的病根在于脾胃,治疗应以健脾利湿为主;胆黄说则认为,黄疸的病根在于胆,治疗应以清肝利胆为主。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鸡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 4. 避免盲目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在治疗鸡包涵体肝炎时,有些中兽医人员倾向于使用大量苦寒清热药物,如三黄、大青叶、板蓝根、栀子、龙胆草等。然而,实践中发现,这种方法并不能迅速治疗鸡病,反而可能加剧死亡。因此,在使用中药治疗鸡包涵体肝炎时,应避免盲目使用清热解毒药物。 在防治鸡包涵体肝炎的过程中,合理使用鸡的保肝中药至关重要。我们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鸡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同时,要避免盲目使用药物,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希望本文能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请尊重原创,如有转载,务请注明鸡病专业网张彭蒲南所写。
阅读原文请点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