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畜牧养殖中,选择大环内酯类药物时
在畜牧养殖中,选择大环内酯类药物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决策。这些药物在治疗畜禽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疾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面对琳琅满目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我们该如何挑选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大环内酯类药物?
大环内酯类药物,顾名思义,它们的分子结构上含有14、15和16元大环内酯环。这类药物对治疗支原体、巴氏杆菌、葡萄球菌和部分厌氧菌等引起的呼吸道病有确切疗效。在兽医临床应用中,它们是支原体、需氧G+菌、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病原体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发展历程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发现了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然而,由于抗菌谱窄、不良反应大、耐药性等问题,第一代药物逐渐被第二代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所取代。第二代药物由于具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和对呼吸系统病原体的优良作用,现已被广泛用作治疗呼吸道感染的药物。
然而,随着呼吸系统疾病病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耐药性日益严重,科学家们又陆续开发了第三代大环内酯类药物。目前,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按开发的先后顺序,以及敏感度从弱到强,被划分为三代。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分类及特点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分类如下:
- 第一代: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 第二代: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 第三代:泰利霉素、泰罗霉素等。
第一代药物主要对大多数G+菌、厌氧球菌和包括奈瑟菌、嗜血杆菌及白喉棒状杆菌在内的部分G-菌有强大抗菌活性。第二代药物扩大了抗菌范围,增加和提高了对G-菌的抗菌活性。第三代药物在敏感抗菌谱方面,与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差别不大,主要是提高的抗菌抗支原体的敏感度,并且还明显降低了有效使用剂量。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使用方法
大环内酯类药物通常为抑菌作用,高浓度时为杀菌作用。在兽医临床应用时,除了纯粹做预防用药以外,一般都不单独使用。它们常与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清解合剂、清瘟败毒散、麻杏石甘口服液、柴胡提取物和卡巴匹林钙等药物一起“组成处方”使用。毕竟大环内酯类药物都是窄谱抗生素。
如何选择合适的大环内酯类药物?
1. 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要了解畜禽疾病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对病原体敏感的大环内酯类药物。
2. 根据病情选择:根据畜禽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大环内酯类药物。
3. 根据药物特点选择:了解各类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特点,如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等,以便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4. 咨询兽医:在不确定如何选择药物时,应及时咨询兽医,以获得专业的建议。
在畜牧养殖中,正确选择大环内酯类药物对治疗畜禽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各类药物的特点、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为畜禽健康保驾护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